一次
朋友圈只是一個分享生活的地方。
但是最近幾年,
朋友圈賣東西的人越來越多。
微信業務也越來越多樣化。
刷屏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很多人因為煩,連朋友圈都懶得翻。
打開微信朋友圈,賣鞋子,包包,護膚品,水果,瘦身產品,各種代購。各種微信業務屏讓朋友圈看起來就像一個網絡市場。市民:“別送太多就行。你發太多我就屏蔽,對我的生活有點影響,也不是很感興趣。”市民:“屏蔽。”市民:“隨便掃,很多東西都沒必要。”很多人對頻繁刷屏很反感。但也有市民會選擇購買一些微信業務,因為是朋友,因為想挽回面子或者支持朋友創業。微信推廣的一些產品,正好自己需要,所以多多少少買一些。所以很多人對微信業務和微信業務中銷售的產品有不同的看法。市民:“我買了食物和水果。”市民:“賣的都是假的,但不是真的。都是假貨,沒有產品。”記者:“你會買嗎?”
市民:“我絕對不會買的。”
起初,微信業務中常見的一種方式是直接在朋友圈賣東西。但隨著近幾年的發展,社交電商已經從單純的微信業務越來越多元化。最常見的形式是通過分享砍價鏈接或者收紅包鏈接到群里來吸引人到指定的購物平臺,有的是通過拿回扣來吸引電商人員吸引親戚朋友買東西。這些方式本質上都是通過社交進行銷售,不僅會讓人感到尷尬和厭煩,也會讓消費者感到不安,而且產品是否合格、合法、質量好壞都得不到明確的答案,消費者也表示不敢“下手”。市民:“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這么做,我不知道他從哪里來,整個過程也不清楚。”所以無論是電商還是社交電商,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資質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法律規定是什么?云南大濤律師事務所律師董志勇“電子商務要求這些電子商務公司進行實名登記,并履行相應的納稅義務。”
律師提醒,消費者在微信商家買東西前,可以先與微信商家確認資質,以保證產品質量。如果消費后出現問題,有很多途徑可以維權。云南大濤律師事務所律師董志勇:“先跟他們協商。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或者相關主管部門投訴。”
如果這些方法都解決不了,也可以走司法途徑。上一篇:當牙醫遇上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