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微信業務產品,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夸大宣傳,產品沒有保障,很多消費者對微信業務持懷疑態度。但傳統大品牌對微信業務的介入,給微信業務帶來了新的變化。
比如娃哈哈和中南集團聯合推出的田燕景清,蒙牛針對微信業務渠道的緩燃純凝產品,王老吉旗下的姬友產品,都涉足了微信業務領域,他們采用了一個更容易被接受的名字“新社會零售渠道”。
這些背靠大品牌的微信商業產品,一方面有大品牌背書,有大明星背書,有相關資質證書,消除了消費者對微信商業品牌的不信任,無疑為微信商業解決了最大的問題。另一方面,除了生產流程,產品定價、代理招聘、市場推廣都由外包的微信業務團隊和社會化零售團隊來操作。沒有微信業務基因的傳統品牌也可以利用外包團隊運營好微信業務團隊,從龐大的社交渠道獲取流量,爭奪利益。
傳統品牌與微信業務團隊的結合,可謂強強聯合。但是,過于依賴外包微信團隊和社會化零售團隊,對于這些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字號來說,也是危險的。以前大品牌的線下銷售主要靠門店。門店不太可能跑路,產品有問題。消費者也可以找店家解決問題,店家可以向上游經銷商和代理商反映,從而為消費者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因此,消費者對商店的信任感更強。
現在這些靠微信業務賣的產品,都是靠人賣的,變數太多。微信商家的團隊中的代理商和社交圈中的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是薄弱的。消費者從微信商家購買產品后,如果產品有問題,代理商可能怕麻煩而推脫解決,或者刪除你的聯系方式,消費者可能無處投訴。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大品牌背書,微信業務團隊的運營也不夠負責,消費者也會吃虧。而且這些不愉快的消費經歷會進一步影響消費者對整個品牌的看法,給大品牌蒙上陰影。不僅如此,產品的運營和銷售權都由外包團隊掌控。這些團隊可能為了利益夸大產品性能,拉人下線,定價體系混亂,會損害微信代理商、消費者、品牌的利益。看來強強聯合和新銷售渠道的探索,可能會導致品牌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對于傳統品牌來說,涉足微信業務也不錯。但品牌不應該只扮演“剁手掌柜”的角色。品牌植入在通過社會渠道銷售產品時,要建立相應的制度,做好監管工作。不然等你砸了招牌后悔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