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詐騙先知新聞:日前,業務員發布“仁和巴瑞亞能治病嗎?”消除字體產品的市場亂象。
文章稱,2017年7月,仁和授權香港巴雅國際葉眉集團有限公司成為緊潤抑菌液獨家運營商,授權期限至2020年6月30日。
仁和芭瑞雅由仁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香港明星李彩華代言的一款專門針對女性私處護理的產品。許可證號為:贛肖偉證字(2017)第0004號
從現有資料來看,巴麗亞個人護理品屬于消牌產品,品牌商為香港企業,授權仁和藥業經營。
雖然屬于消除字號的產物,但全網對巴利亞功效的宣傳令人咋舌。
根據以上宣傳,仁和巴雷亞對各種女性疾病都有效果。
仁和巴瑞亞只是消除了品牌名稱的產品,但消除的品牌名稱與國藥核準的品牌名稱有本質區別:
1.“消字”這個名字只屬于衛生消毒產品的范疇,而“國藥準字”這個名字才是真正有效的藥物。
2.小資只有消毒作用,沒有治療作用。而民族藥準子是以治療效果為首要目標,有針對性的治療作用。
3.小品牌產品的許可證發放和管理僅由省級以下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時間為一個月。審批費用只要幾千元,而準字號是國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特批的,要經過藥理、病理、毒副作用試驗、臨床驗證等一系列環節才能獲批。整個過程通常需要5-10年,費用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
4.兩者的生產條件在技術上是不一樣的。
對此,我相信無論是仁和還是巴里亞品牌都應該很清楚,審批流程簡單,R&D成本低,可能是市場泛濫的主要原因。
同時,與藥品監管相比,有品牌名稱的產品更加寬松,更有利于市場運作。
被巴利亞和Vero刷屏的微信生意朋友圈廣告。宣傳很直白,不適合兒童。
號稱壯陽的維羅之戀,可能只是普通的食物。
消毒產品可以治病,普通食物可以壯陽。如此夸張的宣傳無非是為了招代理。
仁和藥業不可能不知道香港芭瑞雅的宣傳手段和市場運作模式。
事實上,關于仁和藥業貼牌微信商家產品的新聞案例屢有發生。
圖片信息來自企業搜索APP。
仁和藥業成立于1996年,法人為梅強,大股東為仁和(集團)發展有限公司,持股26.27%。
被反復質疑的模式
此前,銷售捕手發布了《仁和集團仁和小紅膏藥疑似MLM》一文,披露了2017年4月1日,仁和集團與焦共同開發并大力發展微信業務事業,發布了全球唯一的紅色藏藥膏藥——仁和小紅膏藥。
仁和小紅軟膏制劑發貨標準如下:
仁和小紅藥膏全國統一零售價108元/袋(6貼/袋;60包/箱)
體檢等級:投資288元購買3袋,送貨價96元/袋;
代理級別:投資4800元購買1盒,發貨價80元/包;
皇冠代理:投入36000元,以60元/袋的發貨價格購買10箱;
合作方:投資27萬,以45元/袋的交貨價購買100箱;
股東:出資114萬,以38元的交割價購買500箱。
代理級別越高,產品單價越低,收入越大;可以招募代理賺取差價。微信業務銷售團隊包括V咖國際和飛躍團隊。
還有微信業務團隊摩雅國際與仁和集團合作推出的摩雅仁和春天調理貼,四級分銷的代理制,吸收代理商給股東的獎金,消除品牌名的產品,號稱治療各種婦科疾病。
仁和全色調理崗位代理制度
仁和全色調理崗位股東激勵計劃
除了仁和小紅膏,巴麗雅、摩雅仁和春彩調理貼、益陽春、小綠瓶等多款產品都采用了“層層分銷+獎勵”的微信商家營銷模式。
仁和集團與微信業務達成了多少合作?截至2017年年中,觸電會創始人龔文祥表示,“仁和微信業務有很好的策略。他們和十幾個十萬的微信業務團隊合作過。目前仁和微信業務沒有花一分錢,已經有100多萬的微信業務團隊,整合資源。”
仁和藥業主要生產銷售中西藥品、原料藥和健康相關產品。其主要產品包括仁和顆粒、優卡丹系列、婦炎潔系列、大活絡丸、亮眼滴眼液、霍青膠囊和鄭偉膠囊。
2018年公司營收44億元,主要來自藥品和保健品。其中,藥品收入38.6億元,毛利率41.7%,健康相關產品收入4.97億元,毛利率48.8%。公司的醫藥板塊是其主要的收入和利潤貢獻點。
醫藥板塊,仁和藥業子公司江西仁和藥業、仁和中藥貢獻了一半以上的收入。兩家公司總營收25.2億元,凈利潤3.31億元,分別占總營收和凈利潤的57%和65%。
江西仁和藥業產品主要有婦炎潔、優卡丹、仁和可立克,仁和中藥產品有可快好、閃靈系列、腎寶膠囊等。
然而,這些主要產品已經上市多年。婦炎潔1999年上市,至今20年;優卡丹品牌誕生于2002年,至今已上市17年。仁和可立克和閃亮系列品牌都誕生于2003年。
之后,仁和幾乎沒有推出任何知名品牌。
近年來,在國家鼓勵創新藥發展、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控制醫保費用等政策下,大多數傳統藥企加快轉型,進入新藥研發領域。
同樣作為傳統藥企,仁和集團董事長楊文龍在官網發言中表示,“打造以高科技為內涵的核心競爭力是仁和的重點戰略方向?!?/p>
然而,結合仁和近年來在R&D的投資和進步以及創新,這樣的說法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自黑”。
仁和藥業近年來的銷售費用和R&D支出。來源:仁和藥業財報。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整理仁和財報數據發現,今年前三季度,仁和藥業R&D費用約為2550萬元,約占營收的0.7%;2017年和2018年,仁和藥業花在研發上的錢非常少,占營收的比例不超過1%。
仁和藥業聲稱,公司非常重視工藝技術和新產品研發,但創新藥物的研發幾乎沒有涉及。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在產品研發和注冊方面,公司僅有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格列齊特緩釋片、葉酸片三個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品種,以及三個化學藥和四個品種,大部分處于臨床前藥物研究階段。剩下的都是中藥品種,處于物質標桿研究階段。
R&D很小氣,但在營銷方面,仁和很大方,銷售費用在過去四年翻了一番。2018年銷售費用高達7.78億元,約為同期R&D費用的26倍。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費用也達到了6億元。
仁和藥業2018年人員構成
在人員配備上,仁和也以銷售為主。仁和藥業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員工總數為7362人,其中銷售人員4523人,占比超過62%。
由于多年的洗腦廣告轟炸,在消費者心目中,“仁和”品牌在一定意義上仍然代表著一個可靠的知名品牌。仁和藥業也在努力開發這塊招牌的價值。
而仁和藥業發展“仁和”,打著殺鵝取卵的招牌,未來會給品牌帶來什么不良后果?銷售捕手將持續關注。
上一篇:微商江湖覆滅記
下一篇:別再因找不對微商產品錯失賺錢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