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微信業(yè)務。很明顯,他們從事的是同一個行業(yè),但每個人的經營風格可以完全相反。比如有的微信業(yè)務謹慎、踏實、低調,有的則可以吹起來。
然而,雖然微信業(yè)務種類繁多,差異巨大,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帶著一點歧視就把它當成了一群“不勞而獲,不勞而獲,欺人太甚”的人。
這當然是以偏概全,但確實值得思考。就像最近一位著名導演和資深演員爭論的,黑格爾的名言:存在是合理的嗎?
小果和我的導師討論過這個行業(yè),我們都認為微信業(yè)務本身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職業(yè)道路,否則目前很多有成熟研究團隊的大公司都會在嘗試做社區(qū)營銷。
但有可能微信業(yè)務中的很多具體操作確實有點跑偏。
微信商業(yè)這個行業(yè)確實有很多適應時代的先進之處,其中最有價值的大概就是它大概是成本最低的品牌建設,也就是“立人”之道,所謂“你在朋友圈是什么樣子,你就是什么樣子”。由于好友數(shù)量的限制以及相對于開放平臺不對外開放,朋友圈的微信業(yè)務具有一些天然的社交優(yōu)勢:維護客戶關系的成本低;向客戶輸送人員的方法很簡單;塑造客戶的認同感是直接的。這與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系列著作《營銷革命》中提到的新客戶關系趨勢是一致的。
比起某個名人或者某個電視紀錄片展示的海島風光,我們會對朋友圈里炫耀自己泡溫泉的9平方自拍更感同身受。“朋友”的概念來源于朋友圈的“基因”,本質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很多“階級”和距離的鴻溝。
然而,無論是出于直覺的失誤,還是知識的匱乏,一些奇葩的微信商家,在沒有對微信業(yè)務的基本邏輯給予足夠重視的同時,卻急于去朋友圈吸引眼球,招搖地帶貨,這正在迅速摧毀自己在社區(qū)內小生意的根基。人們對微信業(yè)務的失望感和歧視感往往來源于此。
小果的導師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讓小果思考了很久:我們買東西需要背書。通常這種代言都是品牌或者名人來做。也就是我們影響力概念中經常提到的名人效應。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提到的“KOL”就是這個概念的衍生品。但是對于更多的人來說,他們并不總是有能力為大品牌產品買單,那么他們靠什么來背書呢?
在朋友的推薦下。比如為什么有些電商平臺一直用各種推廣策略刺激你,把它的鏈接分享給你的朋友甚至分享給10個新人,讓你提現(xiàn)或者獲得高額獎勵?是因為你需要為它“背書”——你在使用這個平臺,你信任這個產品。
但為什么近兩年“微信生意”的商業(yè)模式越來越被詬病?也是因為太自吹自擂了。一個人有多大膽,就能有多有錢。
一些奇葩的微信業(yè)務人士為了給某些產品和服務背書,想盡辦法把自己包裝成“名人”、“成功人士”。但由于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包裝的“成功人士”大多是搞笑的。總之這些奇葩的微信業(yè)務人員都懶得去想。你當初找微信商家買東西真的是為了名人效應嗎?
當然,這些奇妙的現(xiàn)象也可能與人性息息相關。領導力碩士課程中有一個概念:如果你是一個8分的人,自然能吸引你的人是那些沒有你意識的5-6分的人。下層的人看不懂你,上層的人不屑看你一眼。很多時候,微信業(yè)務需要“拉人頭”、“拉下線”,需要靠包裝來做好自己的定位。再加上現(xiàn)在微信業(yè)務中的行業(yè)“內卷化”程度很高,以至于奇奇微信業(yè)務編造的“故事”只能越來越離奇。
25歲年薪百萬?對不起,在精彩的微信生意的故事里,你只能靠邊站。畢竟,在許多故事中,買一套10套的大學冒險公寓的魅力已經是標配了。30歲才有錢自由?你在開玩笑嗎?我22歲買游艇的妹妹,在奇奇微信生意的朋友圈已經三五年了。
但是,吹啊吹,奇奇微信業(yè)務能留住的客戶只有那些還能為這些故事買單的人,而你要想從這個人群中提取價值,就只能繼續(xù)編造更多荒誕的故事來為你的過去和產品背書。
慢慢的,不由自主的,硬著頭皮漲紅了臉,不得不被吹下去,這也成了大多數(shù)奇葩微信業(yè)務的最終結局。
當然,這不是危言聳聽。目前幾家知名的社交投放平臺已經“卷入”到這種程度,大部分人真的“不配”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悅”。明明很好的商業(yè)模式,就這樣一點點成為笑柄。但這其實是對我們每個人的鍛煉。畢竟,只有當你有了正確的世界觀,這些過于虛幻的成功故事才不會靠近并贏得你。畢竟他們更愿意誘導社會等級中更愿意鄙視自己的人。
正如章雷在《價值》中所說,賺快錢可以迅速證明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但這無疑是危險的。快錢帶來了強烈的幸福感,但也容易麻痹人的神經。也因為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基于底層信念的重要價值判斷。微信業(yè)務的奇幻故事,不斷為我們提供提高判斷力的機會。
但我也真的期待微信生意的圈子有一天能被真正的接受和理解,就像開實體店的商人一樣,我們之間沒有區(qū)別,不會有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