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綜合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備受關注的《舌尖上的中國3》自年初四播出以來,一直備受熱議。一方面是“貨王”造就了章丘的無鍋現象,另一方面舌尖3的槽點也越來越明顯。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舌尖3》第五集播出后,豆瓣評分降至5.0。
Gtgt插槽1
自制“中藥口紅”為“三無”代言
22日晚,舌尖3播出第四集《滋補》,主題為“食補”,主要講述了各種中草藥食用的養生菜肴。一經播出,有網友評論之前吐槽太早;有網友說:“看到今天這集完全是暴力,我敢當中醫養生!!!擊球手出局了嗎養生堂?BTV標志,要不要叫一個??"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有網友說,看這一集就像喝了一集中藥;酒糟芋頭面的畫風也被吐槽了...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比如這集介紹了中草藥燉豬蹄,還有網友指出有老人誤用金錢草燉豬蹄一家三口中毒死亡的新聞,指出了草藥的風險...因為普通人沒有辨別草藥的能力。
最讓人質疑的是一款女性自制的中藥口紅。
其實做口紅自己用沒什么壞處,但是放在品牌口紅的外包裝里,立馬就有一種“三無產品”的感覺。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另外,網友微博評論:這一集的導演恐怕不是微信商...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再說了,一個美食節目,插了這么一段,跑那么遠有什么麻煩?難怪網友不買賬!(新京報)
Gtgt插槽2
常識錯誤:誤把大嘴鱸魚當成海鱸魚。
第三集播出后,也引發了很多常識。比如這兩天關于鱸魚的討論很多,節目誤把大嘴鱸魚當成了四鰓鱸魚。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經營水族館的生物人是中國漁業協會原生動物與水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大嘴海鱸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四鰓鱸魚
有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視頻中,太湖漁民打撈的是大口黑鱸,而不是節目中要表達的海鱸。“視頻想表達的是海鱸魚,或者更確切地說,視頻想表達的是養殖的海鱸魚,但此時,太湖漁民的魚兜里展示的是大口黑鱸。”
同時,該專家對視頻中的部分文字提出質疑,認為將海鱸魚稱為“太湖之魚之冠”有點過分,表述不切實際。該專家認為,太湖是公眾公認的“太湖三白”,并不存在“太湖之冠鱸魚”的說法。(新京報)
Gtgt槽三
只談器皿,不談食物:全是鍋碗瓢盆
相比前兩季,《舌尖3》第一集讓大家有點失望。畢竟好久沒記幾個菜了,但是安利了一堆廚具,章丘鐵鍋,淮揚菜刀,銀杏砧板。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比如“章丘鐵鍋”,要經過12道工序,7道冷鍛,5道熱鍛,十幾種大小錘具,1000度高溫冶煉,36000次鍛造,才能鍛造出來。
對此,網友表示: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另外,萬萬沒想到,這一集最大的贏家是章丘鐵鍋,淘寶上立刻出現同款,飆升到700元。有人忙著下單,有人質疑營銷,章丘網友表示不知道本地鐵鍋這么厲害...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很久沒聯系的小伙伴可能會出來找你買壺!(新京報)
Gtgt槽四
這食物不正宗。
此外,來之不易的美食也被網友指出。有網友表示,節目中推薦的天津煎餅配火腿生菜不正宗。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有網友表示,第二集姬伯和麻辣燙混淆了(姬伯、麻辣燙、串串、冷鍋串串有明顯區別,但區別因地而異,請不要再爭論了)。
完全冷了" inline="0"gt
胡辣湯是河南的小吃,為什么不放在杭州呢?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對此,松鼠君只想說,這一集講的是河南人在杭州打拼,想在杭州找到家鄉的味道。不要太苛刻!(新京報)
Gtgt槽點五
患痛風的父親被指煲雞湯誤導觀眾。
23日,微博認證為“健康博主”的網友李杰(微博中名為@sarasaralee)寫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四集給痛風父親煲雞湯的做法會誤導觀眾,實在不可取。記者采訪痛風專家了解到,痛風患者應盡量避免喝“肉湯”,即使要“吃肉”,也要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適當進食。
在22日晚播出的以“養”為主題的《舌尖上的中國》第四期中,家住廣州的鄭雅貞在父母的指導下逐漸掌握了“養生之道”,通過煲湯的方式為自己、家人和朋友調養身體。在介紹一款名為“華嬌燉雞湯”具有滋補養顏功效的湯時,特別提到“爸媽喝的好”,但“做法要改一改”,因為“爸爸有痛風,不能喝傳統的老火湯”。在制作過程中,鄭雅貞通過將雞腿去皮,去脂,燉不到3小時來降低嘌呤。
第二天一大早,微博中一位名叫@sarasaralee的網友在發布的一條微博中提到“給一位痛風父親燉幾個小時的雞湯需要多少嘌呤?”說把肥肉切了燉了也沒用。正確的做法是急性痛風發作時不要吃雞肉。慢性或正常,去皮,煮沸,倒掉水,重復幾次。那就只吃雞”,同時指出“電視上痛風患者也吃燉雞,誰負責?”(晨報)
Gtgt槽六
講人故事的篇幅遠大于美食。
23日,隨著第五集的播出,新的時段再次被提供...
如果說《舌尖3》前兩集還讓網友沉迷于吹毛求疵,那么這一集,評論一致轉向劇情。
第五集的主題是“廚師俠”,意思是“突出飲食中的人的因素,強調人與食物的關系。只有有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們從飲食中找到生活的真諦。”
一個是扔面的大廚。他還沒來得及仔細看面條,導演的鏡頭就跟著廚師去看他的女兒。
因為平時忙著開店,所以只能休息一下去看女兒。
隔著欄桿看著女兒做操,廚師突然哭了。
然后天津有個媽媽,每天早起給女兒和老公做早餐。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作為國家二級營養師,她從來不在沒有別人的情況下做早餐,點豆腐做豆腐腦,自制酵母做煎餅。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最后,節目組告訴大家,這個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媽媽,病重了。
講人故事的篇幅遠大于美食。這樣的安排引起了網友的分歧。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喜歡的人覺得很淚很感動:
不喜歡的人想說...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我就想看好吃的,各種草...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的確,導演不厭其煩地找故事。但是你的節目叫《舌尖上的中國》。你是美食紀錄片!(觀察者網)
Gtgt響應
即使冒險也要創新。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強勢回歸,延續了前兩季的高收視率,但與前兩季相比,卻多了許多質疑:這就像是網絡名人購物節目、封建糟粕聚會、故事發布會的結合,把魯菜變成大腸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
為此,舌尖上的中國官方微博轉發了一篇題為《為什么創新?2月24日凌晨。用lt提示創作3gt背后的“味道”是什么?長文“回應:即使冒險,也要探索飲食文化的創新表達。”
節目組還表示,美食類節目的數量相比《舌尖上的中國1》有了很大的增加,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觀眾是不會滿意的。故事之所以穿插其中,是因為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美食的根和魂。
對于節目組的回應,有人表示可以理解,也有人不服:有錯就承認,不要管他。
gtgt的解讀
為什么舌尖3不好?
2012年,由陳曉卿執導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以其對中國美食的深刻詮釋、精致的鏡頭呈現、巧妙的配樂、精良的制作,迅速俘獲了全國觀眾的心,一夜爆紅,在豆瓣取得了9.3分的超高評分,讓紀錄片這種影視形式進入主流觀眾視線,被網友評論為“下一頓飯的神器”,可見其在當時的影響力。
兩年后的《原班人馬》第二季,我嘗試加入一些生活故事來展現美食,探討人與美食的關系。雖然口碑有所下降,但總體來說還是中規中矩,還是那種熟悉的味道。
然而,四年來人們期待已久的第三季,在預告片預熱階段就引起了不少討論。觀眾發現導演和整個制作團隊都變了。
新一季《舌尖》的導演是女導演劉鴻雁,1993年開始在央視東方時間空欄目進行紀錄片創作,先后制作了《中國人的活法》、《中國人在非洲》、《我們的五年》。
徹底涼了" inline="0"gt完全冷了" inline="0"gt
不僅僅是導演變了,《舌尖3》背后的制作團隊也變了,從一家新三板影視公司。
《舌尖3》區別于前兩季的是全新的導演和制作團隊。有突出的亮點,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缺陷,從觀影體驗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也是觀眾和網友關注的重災區。
可以理解,經過四年的期待,又趕上春節,全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觀眾自然有非常高的期待,這對節目的畫面內容和剪輯節奏都是極大的考驗。
許多觀眾打開電視,靜觀其變,準備一場關于美食的視覺盛宴。但是看完節目后一臉疑惑,之前的高期待瞬間變成了失望。最大的感受是,美食在哪里,說“舌尖上”的中國呢?
看了已經播出的幾集,腦子里留下的唯一感覺就是貫穿全片的“跑題感”。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鐘,主題分別是器皿、宴席、廚師、小吃、點心、食物保養、季節、融合。可以看出,這一季導演希望脫離前兩季的框架,聚焦中國飲食文化對普通人生活的意義。
初衷是尋求不同于前兩季的突破,整個系列的升華,但有些太過用力,矯枉過正,實力讓他們不得志。再加上50分鐘的片長并不短,也沒有注重刺激點的設定,讓一些枯燥的套路更加沒有吸引力。
以第一集代表性的《器物》為例,本意是通過對中國飲食文化中器物多樣性的描述,突出人與器物、器物與食物的全新關系。但是新的制作團隊帶來了新的臺詞節奏,讓人感覺很直奔主題,直奔主題,缺乏相對適應的敘事伏筆。
其次,快拍的頻繁使用和視角的快速變換也給人非常明顯的區分感。總感覺導演想給你拍很多東西,但最后你什么都沒看到。
觀眾帶著看美食的感覺打開電視,看到的卻好像是《大工匠》或者《國家寶藏》之類的節目。我理解創作團隊想尋求突破,但“氣”顯然沒有表現出器物與食物的共鳴。更多的是匠人遵循傳統,鉆研手藝的精神,但“扣碗”“小酥肉”等真實主角的場景一閃而過,給人一種是來看碗而不是來看菜的錯覺。
后面幾集也有類似問題,太田園了。一個故事和一個人引出一道菜是一貫的傳統,但最重要的是那道菜,是好吃的。顯然剪輯和敘事手法有些混亂,刻畫食物的比例似乎有些不足。無論是食材還是制作工藝,《舌尖3》都不能完全說明一道菜。
這讓很多網友吐槽導演沒有基礎和文化底蘊。不僅相機濫用了大光圈和微距,follow focus也跟不上,剪輯得一塌糊涂,讓觀眾暈頭轉向。對于每一道菜,每一場酒席,我都沒有說透,但是前面鋪的人物故事占了巨大的篇幅,但是前面鋪的故事和后面的菜關系不大,菜的烹飪方法都被一筆帶過。顯然,許多菜肴可以仔細品嘗,但細節不當。(I黑馬)
(北京時間綜合新京報、觀察者網、晨報等。)
上一篇:嫁接商鋪真的可以挽救微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