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來說說騰訊,阿里,拼多多。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熱電商業時代”,認為這是電子商務的必然趨勢。坦白說,我很懷疑。因為這幾年大詞新詞太多,我們進入了一個觸詞經濟時代。想想吧。黃嘯的尸體還在,還不夠冷,所以還有一個新鮮空氣出口?
01
所謂熱電業務,其實就是直播的時候賣貨。和微博里一些大V賣酒買茶沒什么區別。無非是換個平臺。今天,我從微博更快地轉移到了微信、Tik Tok或汽車。
就商業模式而言,其實是粉絲變現的一種方式。幾年前,楊冪、趙、鹿晗都是貨王。據說楊冪網絡里的一輪小飾品,能多帶出幾千萬的流量。
02
請注意,這種“網絡名人送貨”的模式雖然運作良好,但其本質不是商業,而是宗教。
什么是商業?做生意是你的事。如果能給人帶來價值,買賣雙方本質上是平等的。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有償的,只是為了表示虔誠,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買賣雙方本質上是不平等的。
說白了,粉絲在網絡名人里賣什么就買什么,類似于你去廟里拜菩薩要香,或者買偶像的各種紀念品。電子商務的本質是消費者特定需求和供給的對接。
在網絡名人中,最極端的模式就是什么都不賣,直接打賞。
[S2/]03
如果搞清楚網絡名人和電子商務的區別,我們就會明白,在理性世俗的社會里,網絡名人很難成為規模化的商業模式。腦殘粉總是有的,但是數量真的有限。
粉絲收割經濟在中國即將結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敬明電影的慘敗。小時候的前幾部都是收割的粉絲,后來的就不能收割了。這幾年電影營銷最常見的障礙就是欠了某人一張電影票,然后只能用一波。
這幾年消費者的心理就是,別把我當傻子,我不欠誰的。隨著中國網民的迅速成熟,網絡名人中的熱電商業模式其實很快就會走下坡路。
以網絡名人發貨為特征的熱電商時代,與以線上線下結合為重點的新零售模式,有著根本的沖突。說白了,以網絡名人為核心的宗教營銷和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新零售根本不是一回事。
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新零售,可以創造穩定的消費場景,固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在大數據的支持下,讓線上消費線下場景化、社區化。以網絡名人為中心的熱電業務,關鍵在于熱度和消費者的上癮程度(腦殘程度)。這兩點是高度個性化和隨機化的,不足以支撐穩定的商業模式。
執著于邏輯思維的人,幾個月后可能會自慚形穢,就像京M .郭里的粉絲或者瘋狂買保健品的大爺大媽一樣。今天,光彩照人,讓你愿意買單的網絡名人,回頭看可能就是丑聞。
當今中國,做電商的阿里想做社交,但說實話,效果并不好。做社交的騰訊想做電商,但微信業務的商業模式卻成了社交的毒瘤。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有想清楚。
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當今中國,商業尤其是電子商務高度現代化,是典型的理性和陌生人模式,而社交仍然是熟人社會的交流模式。
在中國人心目中,如果你很了解我,你就不應該賺我的錢。這是社交電商最大的死穴。人們購買往往不是因為信任,而是因為尷尬,但這樣的購買是不可持續的。有微信群的時候,很多人在微信群里發廣告。后來是不是很多微信群都有這樣的規定,誰發廣告就被踢出去?
說實話,拼多多在這方面比騰訊更勝一籌,因為它的購買模式更像一個游戲團隊,而不是像微信一樣透支熟人的信任。但這類游戲本質上的目的是獲得最低價格,脫離了消費場景,很難獲得價值升級。
這么說吧,拼多多的方向是“買便宜貨”,這決定了它的競爭力,也決定了它的競爭力有一個不可逾越的上限。
最后說一下政策風險。
電子商務的發展必須考慮政策的風險。其實全健的模式和安利的模式在美國這個社會特征奇特而理性的國家都沒有問題,但在中國,社會商業太瓦解社會倫理和熟人秩序了。隨著全健的爆炸,直銷行業也可能面臨一輪大的清洗。本質上類似熟人直銷的社交電商或者熱電公司,其實也會面臨同樣的巨大風險。
對于拼多多來說,最大的風險來自于車型本身,因為最低的價格往往意味著不安全。其實知識產品之類的問題對于拼多多來說并不是最大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如果它賣的食品、電器出了事,尤其是嬰兒食品,它會怎么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事故幾乎不可避免。
推薦閱讀:黑搜新思路,百分百爆搜,想窩囊又想爆,為什么不上天?
專注:成功=99%的努力+1%對我的關注進入首頁,屏幕下方即可獲得粉絲禮包![/s2/]上一篇:揚州發出首張微商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