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回鄉創業的同學高興地對筆者說:“我準備搞農村電商,網上賣瓜。”他在額濟納旗種了100多畝哈密瓜,每年收入幾十萬元。另一位女性朋友從事第二職業,利用微信朋友圈銷售特色農產品。每個月的毛利能達到五六萬元。
隨著網絡購物的蓬勃發展,我盟涌現出一批網絡電商和微信業務,成為商業經濟大潮中或明或暗的新生力量。
的確,農村電商在微信業務中的發展前景非常美好。阿里巴巴提出了“千縣千村”計劃,目標是在3到5年內建立2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20萬個村級小服務站,大力培養既是幫手、又是村合伙人、又是信息工作者的農村合伙人。JD.COM在全國2200個區縣建立了自己的倉儲物流體系。到2017年底,已初步實現全國所有行政村的物流網絡覆蓋;早在2012年,中國郵政就以“郵掌柜”農村電商體系為媒介,將觸角伸向農村,以裂變的方式發展線下網點、運營中心、倉儲配送中心...他們的布局已經明確告訴市場,農村電商微信業務大有可為。
但同時,當你一頭扎進微信業務這個農村電商的大池塘時,也有很多陷阱。農村電商微信業務的發展需要考慮兩個基礎條件的發展程度。首先是物流水平。目前的物流水平,尤其是農村,最多是“短腿老虎”,“行走太平洋”的能力只是傳說。“十三五”規劃中,中國未來五年計劃實施的100項重大工程和項目中,“實現通郵直達每村”是其中之一,這意味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提到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完善農產品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等。可見,農村電商的發展,近幾年還處于跑馬圈地、夯實基礎的階段。物流行業在農村,尤其是像我們聯盟這樣的偏遠地區能發揮多大的能量,需要持續的觀察和分析。
二是商品“向上”和“向下”的共同發展。對于農村電商來說,或許商品的“上行”才是農村電商能否真正發揮作用、蓬勃發展的核心。誠然,農村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但農村也是一個巨大的供給市場。農村電商能不能活下來,活得好不好,更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提供的產品能不能通過互聯網推廣,農村真正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和技術服務能不能通過互聯網買到。“互聯網加農村”無疑是農村生產方式的一次偉大革命。從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流通,到農業技術和農村生活服務的流通,農村電商很難擺脫過去簡單單一的“淘寶村”模式。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前兩年只有1%盈利,4%持平,卻有7%嚴重虧損,88%輕微虧損。
微信業務趕上農村電商和快車是好事,但前提是先在這個競爭的海洋里生存下來,再想辦法活得更好。能否抓住機遇,對于所有看好“農村互聯網+”的阿拉善人來說,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