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一個產品是好產品還是成功產品?是從營收、利潤、用戶數、頁面訪問量這些維度來衡量的嗎?還是從頁面美觀、體驗交互、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驗證?
最近看了國民軟件微信的App Store評論區,不出所料,用戶需求很多,各種吐槽。提倡一切以用戶價值為基礎,把用戶體驗和價值放在第一位的微信,仍然不能滿足十幾億人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在互聯網日趨成熟的今天,或許每天有超過1億人在教微信如何做產品。
在大量的評論中,近年來重復最多的就是微信ID的修改和刪除好友后的通知/雙向刪除。微信ID的修改今年已經上線,一年可以修改一次。被刪后被告知還是不滿意。這個需求出現過很多次,微信內部肯定也有過充分的討論。
雖然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工具,但是很多場景操作都是基于現實,模擬情緒。例如,聊天對話中的“打字”是在模擬人類的對話;收付的黃綠色,黃色表示喜悅和幸福,綠色模擬股票中的虧損;搖動手槍上膛的聲音能帶給人緊張和興奮;雙擊頭像,進行拍攝。
所以微信是基于熟人,朋友是基于通訊錄。手機通訊錄里,如果被對方刪除了,對方的通訊聯系方式肯定還留在你的手機里,也可能是為了不打擾用戶。從數據庫的角度來說,微信好友都是一個單獨的表,相互之間沒有耦合。
但是,把時間這個變量加到每一件事情上之后,原本認為合理的事情,回頭看也不一定不適用。比如微信上5000人的增加,企業微信好友的引入,圈子后期視頻號和好友的開放,微信業務和營銷號的泛濫,都可能推動微信的雙向互刪功能。
用戶對產品的理解并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所以不能只以片面、固化的視角看問題,更要以宏觀、系統的視角看產品與行業、產品與其他產品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用動態的、進化的眼光,看到問題在時間長河中的變化趨勢。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意識到,我們設計不出優秀的產品,或許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人們往往被自己的感知所包圍,無法跳出來審視人性本身。但是人性的規律確實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等著我們去看它,去理解它,去正確地運用它。
所以做好產品的前提是了解需求,理解需求,給出最終的解決方案。不了解和自以為是是產品設計師最致命的缺陷和危險信號。只有透過表現看具體,才能從抽象的問題中探索事物的本質。
產品的好壞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用戶的角度,一個是產品經理的角度。
用戶視角:聚焦“自我”。很直接——我喜歡嗎?用起來很爽。打個招呼,好,不好,不好,不好。
產品視角:產品的目標用戶是誰,他們的需求是什么,產品是否得到滿足,更多考慮的是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好的產品應該同時滿足用戶目標和公司目標。
如何判斷產品是否符合用戶目標和公司目標?你可以從一種靜態轉變為一種動態。
靜態維度:好的產品要讓用戶依次覺得有用、好用、愛用。
有用:這個級別要解決用戶的實際痛點,比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好用:體驗層面,能給用戶驚喜,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設計;
愛用:情感層面,洞察用戶的心理和情感,為用戶創造價值,讓用戶愿意反復使用;
動態維度:應依次呈現個體價值、個體粘性、群體粘性、生態系統的特征。
個體價值:對應靜態維度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水平,使個體的特性和需求得到充分發揮和滿足;
個體粘性:與喜愛程度相對應,在設計產品時,構建行業壁壘可以增加用戶的遷移成本;
群體粘性:在多個用戶之間做一個價值網絡,讓用戶互相吸引,產生價值或情感依賴;
生態系統:用戶因產品而成長。比如小米之家有電視,有手機,有冰箱,有掃地機器人等等。,產生了一個相互的系統,相互促進,共生共榮;
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也要避免進入幾個誤區。
顧客至上:過分關注用戶需求而忽略賺錢才是商業的真正目的。好的產品要平衡兩者的關系;
產品至上:不把產品做到“極致”絕不放棄。恨不得它爆炸了繼續打磨。這樣出來的產品,可想而知,風口早已飛向西方;
搭建平臺:搭建平臺沒有充分考慮,比如一個生鮮O20平臺,涉及采購、冷鏈、運輸、倉儲、銷售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一旦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環節不會形成閉環,所以一開始可以從垂直領域慢慢延伸;
最后
產品如人,要了解人性,經營人性。一個好的產品能夠引導人們向社會價值的正向發展,既滿足企業發展,又兼顧產品體驗,解決用戶問題。
一個好的產品,團隊一提起就充滿自豪和驕傲;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是真心喜歡,甚至是炫耀。
還有一個網站專門做性能指標的統計:用戶凈推薦值。通過用戶的凈推薦值,推薦值越高說明產品越好。
...........結束...........
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產品語音]